>  正文

读《道德经》:牛人与普通人,就差这5点

评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作者:吴强 私人董事会教练

  2013年的十月末,我和正和岛的一批企业家去华为公司考察学习,北大的周其仁教授是带队老师。第二天晚上,教授带大家讨论学习华为的心得,大家观点踊跃。

  周教授突然抛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1988年带着两万元开皮包公司的任正非,如何成长为能轻松驾驭数千亿业务的任正非?任正非的格局和认知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大部分有所成就的人或者公司,并不是完全依赖天赋异禀、独特的机遇和资源,这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没有肯定不行,但有了不见得一定成功。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种“自我进化”的能力,他们会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迭代自己的哲学。越升级就越返璞归真。听他们的演讲,会有一种通透、舒服的感觉。巴菲特、任正非、马云等大家无不如此。

  越深的智慧越简单。

  《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上到万物起源,下到为人处世,老子对这些问题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但由于内容过于深奥,再加上两千多年表达方式的阻隔,老子的思想不容易被现代人理解。

  回到一个人如何成长的具体问题上,老子在《道德经》中零散地谈到很多,我觉得第三十三章讲的最接地气。就算不能融会贯通老子五千言,只要对着本章38个字死磕到底,每个人都会有不凡的成长。

  先看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

  这一小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智慧是认识自己,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知足才能变得富有,有大志者都勤奋坚韧。不偏离本质者才能长久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就算你离开了,你所创造的东西还在发挥长远影响。

  可以把这段话浓缩成十二个字:“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五个层次,而且环环相扣、无法略过。

  必须老老实实地逐层通关晋级,才能到达人生的更高境界——“死而不亡者寿”——给世界留下更有价值的精神遗产。

  第一关:敢于自我批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人多的场合可以做个实验:让人们用三个关键词描述自己,然后,再用三个关键词描述一位自己不喜欢的人。

  一般来说,前三个是褒义词,后三个是贬义词。这个实验也倒过来做,让你不喜欢的那个人写下对他自己和对你的评价,你大概率会得到三个贬义词。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大部分人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明白自己,因为看待自己的问题时,会自带美颜功能。当然,还有不少人会过于自卑,放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模型叫“约哈里之窗”,把人的认知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四个象限。有研究表明,大部分领导者都失败在“盲区”——自己的问题自己看不见,也没人敢告诉你。

  有些盲区是认知局限造成的,有些盲区则因为当事人甘当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的起点,不跨出自己的盲区,就无法进入下一关。

  如何做到真正的自知之明,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个很好的方法:坚持自我批判,一日三省;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获得逆耳忠言。

  曾国藩就用这个方法修炼自己。他早年在京为官期间,一度用写日记的方式自我批判,还定期把日记给自己的师友批注,获得客观而严厉的反馈。这样的刻意练习,让他极大地提升了“自知”力。

  第二关:用更高的版本要求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那些最能打的莽汉,而是可以战胜自己,发生内在成长的人。

  好莱坞大片有种叫“英雄之旅”的编剧套路,无论《变形金刚》《蜘蛛侠》还是《魔戒》等等,都在讲述同一个成长的故事:

  一个平凡略带迷茫的青年,被某种机缘召唤,平静的日子被打破,开始经历一系列冒险,遭遇了苦难、失败和自我怀疑;

  至暗时刻,他面临最艰难的选择——逃避还是面对?欲望还是良知?生存还是死亡?

  最后,他战胜了恐惧,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带着主角光环打败魔头、拯救世界。

  当一切回归平静,主角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轨道,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他外表还是老样子,只是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2

  电影《魔戒》剧照

  有人说,管理是反人性的。

  好的管理就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克服好逸恶劳、贪婪惰怠等一系列人性弱点,让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成为更好的人。

  无论是一个领导者,还是一个组织,成长的唯一路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没经历过至暗时刻并成功走出来的领导者,很难担当重任。

  第三关:在“能力圈”内行动

——“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其实有两层含义。大家都以为的是:真正的富有不是有钱,而是知足。但这句话还隐藏着一个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秘密——如果你真正领会“知足”的深意,你将会很富有。

  我认识的企业家中,凡具备“知足”心态,守着一个产业踏踏实实干的,都赚了很多钱。而那些什么钱都想赚、什么好赚干什么的人,都没前者富裕。

  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公司。

  他们在九十年代初销售规模就过亿,到了1999年销售额过百亿,那时候就有这样的实力,找上门的股权投资、房地产开发等赚快钱的机会,想必踏破门槛。但华为能拒绝诱惑,保持三十年聚焦,算是“知足”吧。

  华为还有一个经营理念是“深淘滩、低作堰”,这是借鉴都江堰的六字诀。他们把每年对研发和管理持续投入、做深核心竞争力比做“深淘滩”;把控制垄断产品的毛利率、主动给客户降价比做“低作堰”,也算是“知足”。

  正是因为懂得止步于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懂得在超额利润前保持克制,才成就了今天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华为,真的是“知足者富”,而且是巨富!

  第四关:选择更“难走”的那条路

——“强行者有志。”

  “强”字,有坚强、顽强的意思,也有勤奋、坚韧的意思。

  为什么说“坚忍强行”是第四关呢?因为就算做到了“自知、自胜、知足”,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或者因为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或修为而放松自己,那么所有的努力就前功尽弃。

  管理学中有个“1%法则”,讲的是持续进步的意义。如果每天进步1%,坚持一年就能取得37.8倍的进步;如果每天退步1%,一年以后就只剩下3%的能力。

  “进步”犹如滚石上山,稍有放松就滚回起点,白费了力气;“退步”犹如顺水推舟,只要随波逐流,什么都不用做就能一泻千里。大部分人都选择舒服和容易,只有少数人愿意迎难而上。

  但最后,选择舒服的人,日子越过越难;而选择挑战艰难的人,日子越过越舒服。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也会面临这种选择:是走宽路,做容易做的事、赚好赚的钱?还是进窄门、挑战艰难走一条别人不愿走的路?

  传统的“贸工技”战略,和华为代表的“技工贸”战略,似乎是这两种选择的典型案例。华为持续多年投入年销售额10%的资金做研发,正因为选择了一条大多数人不愿意走的艰难路,所以在面临外部环境巨大挑战时,他们才有举重若轻的实力和底气。

  第五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失其所者久。”

  事物通常有表里之分,有智慧的人洞悉本质,一眼看到底。事物的表象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如梦幻泡影;但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本质,谁离本质越近,谁就越有智慧,也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就是老子说的“不失其所者久”。

  在商业竞争中也是这样,能抓住本质的领导者,通常能在商业模式和产品上持续创新,成就伟大的企业。

  亚马逊公司是目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接近一万亿美元。它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就是一位善于抓住本质、“不失其所”的领导者。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经常有人问我“未来十年,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但从未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不变的是什么?”其实第二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你应该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之上……

  在零售行业,顾客永远不变的需求是“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选择、更快速的送货”。

  亚马逊公司几乎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在这三个不变的事物上,为此不惜无视投资者的压力,忍受常年的巨额亏损。但杰夫·贝索斯对零售业本质的偏执,让亚马逊成为今天全球零售业的王者。

  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是一个疯狂寻求本质的家伙,当他提出制造可回收火箭的想法时,所有的工程师都觉得这不可能,但埃隆·马斯克的追问只是:“这个想法违反了哪条物理学原理?”

  所有复杂的事物,背后都有简单的规律,而且越接近本质的东西,越简单。只有能够掌握本质的简单,才驾驭得了事物的各种复杂,这就是“不失其所”的智慧。

  领导力的最高境界

——“死而不亡者寿。”

  传统中国人对人生成功的最高定义,不是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置办了多少宅田,而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追求不朽,但领导者们却可以从老子的这句话中得到启发,了解领导力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

  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提到,管理者应该“造钟”而不是“报时”。造钟虽然麻烦,但钟表被造出来后,无须人为干预,也可以准确无误地自动运转,准点报时;报时尽管简单,但必须依赖一个尽忠职守的敲钟人,他一旦发烧感冒,或者闹起情绪,时间就没谱了。

  优秀的领导者不能乐于敲钟,而应该打造一个离开任何人都能有效运转的系统,这需要领导者把精力花在建立规则、流程、系统和文化上。

  生老病死无法避免,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改变和流逝,所以一个组织想要长久,就要尽可能地摆脱对“有形”的依赖。任正非提出要让华为的生存“不依赖技术,不依赖资源,不依赖人才”,那能依赖的只能是看不见的文化和可自我进化的体系。

  到达了这层境界,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但一切的源头,都要从“自知、自胜、知足”开始,并要“强行”不懈、不忘本质和初心而“不失其所”,最后才能达到“死而不亡”的永存境界。

  这看起来很简单,却是领导者内在成长的唯一道路。

责编:qsdsq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中华经济发展网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版权申明|Copyright © 2018-2020 中华经济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11151号

经济发展协会联盟成员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本网站展示资料或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